科技点是可以无科技积累的,当选择了当前科技后,之前积累的科技点会每天+1000的速度积累上去。同时很多科技是根据年份允许研究的,因此可以提前积累科技点,到了年份直接秒出重要科技。同时中间换科技会导致之前科技的点数都损失掉。

战斗是可以增援的,在此基础上就会形成很多战术。最简单的就是“挖坑”:在与AI大军相邻的省份布置少量部队,同时后方布置大量援军引诱AI进攻。当然AI也不是完全傻,当你派出援军后AI会重新计算战斗成功率而很可能撤军;解决的办法可以选择合适的主防御位置,就是你的援军位置跟主防御位置路程比较近,可增援位置比较多,这样可以等到战斗开始后再增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主防御部队必须要够硬,具体原因跟战斗的模拟方法有关。

这里先解释一下战斗模拟的放法。实际上战斗的模拟是非常原始的,就是部队一字排开,然后捉对厮杀。如果一头部队多,一头部队少,那么部队多的那头展开的比较长,就可能出现多打一的局面;但是部队本身根据侦察值有攻击范围,普通的步兵只能攻击对面和相邻的单位,于是如果全是步兵,那么即使部队数量多很多,但是实际战斗效率上也就跟之比对方多2支部队的效果是一样的,当然持续力强,部队拼退下的时候有新部队能顶上去。骑兵在这一点上就有很大的优势,因为骑兵的侦察值是2,攻击范围就大多了,当队伍比对方多的时候,使用一些骑兵,就可以将最多攻击部队增加4支(两侧各2支骑兵)。不过真正能够提升巨额战斗效率的不是骑兵,而是炮兵。战斗是一字排开没错,但是实际上可以排两排,炮兵可以在第二排的位置上参与进攻,同时炮兵给前排的单位提供50%的防御加成。

炮兵的使用可以极大地改变战斗的结果,但是使用炮兵需要良好的配置同时炮兵不适合当援军。当炮兵前排的部队撤退或者打光后,不是相邻的近战部队平移过来,而是后排的炮兵先顶上去,而炮兵在前线就不用多说了。所以,炮兵前排必须要设置比较硬的部队。同时,所有援兵在进入战场的时候都是一排,所以炮兵当援军没用。

举个例子,比如你在游戏早期用大清防御大妈,如果在主防御位置配置大量民兵+炮兵,用步兵+炮兵增援,你会惊喜地发现,虽然你的防御部队总数是大妈进攻部队的四倍,但是战斗结果是完全的悲剧:开始战斗后,主防御位置的民兵组织度低很快组织度打光就撤退了,然后主防御位置的炮兵顶到第一排,而所有增援的部队全部一子排开无法加入战斗,所以实际上参与战斗的就是大妈的战线宽度+2的部队,甚至如果大妈带了炮兵,同时战斗的人数大妈还多一些。 但是如果你调整一下,用1:1的步兵+炮兵做主防御,然后用大量民兵当增援,结果就会大为不同。开战后,你的核心防御战线宽度小于大妈总宽度小于你的总宽度,所以战斗可以被认为是两部分:中央主防御战线和无关紧要的两翼战线。在两翼战线上,大量的民兵起的作用就是拖住大妈在两翼的部队;而在中央战线上,你的有炮兵支持的步兵成为有效的肉盾,而有步兵肉盾的炮兵成为有效的输出,只要大妈炮兵少,你就一定占优势。

弄清楚炮兵和援军的一些细节,就可以把“挖坑”的方式移植到进攻上。同样的,可以选择用1:1比例构建主进攻部队,同时用大量垃圾民兵或者用更好的步兵+骑兵来作为增援。用恰当数量的步兵作为第一次增援把你的战线补齐到对方战线+2,然后用4支骑兵作为第二次增援使得你的所有参战部队都在攻击对方,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战斗效率。

AI有时候能够识别你挖的坑,尤其是地形因素不是特别有利,以至于你必须提前向主防御位置派出援军的时候。这可能是由于主防御位置的补给上限太低,以至于不能布置足够规模的主防御部队;也可能是增援位置距离太远,以至于如果开战后增援就可能导致主防御部队悲剧。这种时候,AI一般能够通过重新的判断取消之前的进攻计划。不过这一点也可以利用从而形成“机动防御”。举个典型的例子,AI有两支大军同时威胁你的两个位置,而你现在没有足够的军队同时保护这两个位置;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将大军布置在一个能够同时抵达这两个位置的位置上。当AI的两支大军分别向它威胁的位置进发时,你可以先增援一个位置,在合适的条件下,AI会取消进攻,然后你也可以取消增援,去增援另一个位置,然后AI将另一个位置的进攻也取消。这个方式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AI会反复进攻,而如果你想长期维持这一局面,就必须花费很多精力反复“机动防御”。

AI有时候也会用增援,于是在地图上可以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景象:你在大量增援主防御位置的时候,AI也在大量增援进攻同一位置。这时候你可以挖一个更大的坑:阻击。用一支炮灰部队去主动进攻对方的增援,使其不能及时抵达重要战场。不过类似的更常见的情况是防御型包饺子。当部队数量比较大,科技比较高之后,一场战斗打两个月那是很平常的。利用这个时间,足够把战场周围的位置全部占下来,这样战斗结束后敌军直接就被包饺子全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