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渣得不能再渣的优化和那个不明所以的联网百科。游戏本身是做得很出色的。战略方面大大加强,有滋有味。国家的建设做得非常好,不再是过去那种“静态建设→招兵开打→掠夺→再开打”的僵化设计。整个游戏的过程,所有的一切都是动态的,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无一不是根据你目前的状况灵活调整。

政治必须随时保证军权在手、又不至于降低自己在议院中的席位(招募自己的家族当将军很多要消耗席位),同时随时用各种手段打压其他家族的势力,甚至不惜杀人灭口。

经济上,必须随时保持粮食、金钱和治安的平衡。这点总的来说还是OK的,但是有一些自《帝国全战》以来的弊病。最典型的是,过于模仿文明系列的恶果,就是大部分城市除了对外贸易资源和是否临海以外,都没有真正的差异。除了临海资源限定的港口、渔港、军港外,其余的建筑都是相似的。没有了罗马1和中世纪2中能根据自身省份不同而开发不同建筑的效果。比如矿脉这点。另外,粮食的生产仅区别于农田的等级,跟地理资源没有任何关系。结果就是:历史上严重缺乏产粮地的希腊半岛不会比地中海粮食大户埃及人的农田更少。

而且,粮食不是能贸易的对象,就没有了通过必要物资封锁死对手的经济打击策略。而贸易是针对派系之间而不是针对城市之间的设定,也令到如《幕府2》那样越打越穷的情况称为可能。因为到了后期,除非有计划的安排小弟,不然就会因为缺乏贸易对象而令收入大减。这点真心觉得做过头了。城市与城市间的贸易不如派系与派系间的量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单独的势力需要很多其他资源来弥补自己,而内部城市不存在这类问题。但是完全根绝了城市间的资源贸易,等于将贸易的收入和变化减少,也不符合真实。

这个设定实在是既偷懒,又失真,完全不知道CA负责战略设计的人是怎么想的。

外交上,这次做得总体还是很不错的,能看得到对方对你的态度和原因,以及成功率。但是支付金钱的方式没有了按回合支付,还有不能让敌人割地赔款的选项,实在有些遗憾。而且,那个外交选项的列表做得实在不咋样,简陋得可以。

战役方面的经验:

一. 收益与秩序的平衡,首先要明白以下几个本作的固定特点。

一个行省包括3到4个城市。行省的省会城市才有城墙、且最大有六个格子的建筑空间,其余附属城镇,没有城墙、必有一个城镇只有3个格子,其余的城镇是4个。

以马其顿为例——

附属城镇只能起:港口、农田、神庙、训练所、兵营、制造所。

省会城市可以起:港口、神庙、训练所、兵营、制造所、水渠、城市中心

附属城镇是每个建筑都是同类唯一的,而省会城市的建筑可以同类不同科(比如都是城市中心,一个升级成剧院、一个升级成肉铺)

每个行省的秩序是省会内各个城市之合,行省之间秩序互不影响。但是食物是全国共享。

那么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总结:

1. 与一些初期的玩家心得不同,笔者倾向于统一整个行省后,不要在省会城市制造兵营和神庙,因为这些都能在其他城镇建设。省会城市就出海军、城市中心配套的各种加粮食、金钱和秩序的建筑。附属城镇只出兵营、农田(或马厩)、神庙和经济类港口。

2. 行省与行省之间要互补,确保每个行省的秩序都有快乐盈余(可以在行省的面板里看到)。但是粮食例外,因为是全国共享的。因此,那些有4个城市的行省、城镇中心特色又是产粮型或临近大海的,果断刷成粮食输出省。在这些行省,就不要升级太多耗量建筑。

记住,要保持平衡,就要舍得放弃,不要看到有升级的图标就急着去点。不同的行省要区分不同的作用。

典型的如巴尔干地区,色雷斯就适合粮食输出、希腊适合经济输出、,马其顿适合生产单位。

除非你如笔者这样是个强迫症患者,或者你担心一旦某个行省发生叛乱或者被入侵,造成行省区域失去平衡(但实际上除了秩序,粮食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很难的)外,本质上是不需要做到每个地区都有食物产出的。